技术支持|售后服务|客服中心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正文

新闻动态

心肺复苏模拟人,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抢救效果更好

来源:心肺复苏模拟人网    作者:嘉育    发布时间:2011-7-19 18:15:22
  新版复苏术:“胸外按压”最重要 心肺复苏模拟人
  近年来,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,国际上对心肺复苏技术进行过多次修订。2010年,欧洲、加拿大等国对2005版《心肺复苏指南》(旧指南)作了重要修改。指导原则是,对非专业人士而言,方法越简单、易行,效果越好。
  1.更强调胸外按压
  2005版《心肺复苏指南》建议,对心跳骤停病人应同时实施胸外按压和通气(人工呼吸)。新指南修改为,对于未曾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而言,如果遇到突然倒下的成年病人,应立即进行单纯胸外按压,即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,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。研究表明,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而言,单纯胸外按压更容易实施,且对于因心脏病导致的心跳骤停,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效果与同时实施人工呼吸的效果相近。
  2 急救程序变化:“CAB”代替“ABC”
  通常所说的心肺复苏三部曲“ABC”,指的是初期复苏的三个环节:A(airway)——打开气道,保持呼吸道畅通;B(breathing)——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,即口对口(或鼻)人工呼吸;C(circulation)——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,即心脏按压。
  2005版《心肺复苏指南》规定,成人心肺复苏程序从开放气道开始,首先检查病人是否可以正常呼吸,然后做2次人工呼吸,再进行30次胸外按压,随后再做2次人工呼吸,如此30:2循环,即“ABC”。新指南将C步骤提到了第一位,即在打开气道和做人工呼吸之前就进行胸外按压,即“CAB”。
  心肺复苏程序的变化,体现了急救的新理念:尽早建立循环,争取急救时间。绝大多数心跳骤停的病人在垂危、濒死阶段,都会经历“心室颤动”(以下简称室颤)的过程。室颤时,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射到心脏外,心脏本身、脑和身体其他器官严重缺血、缺氧,病人会在短时间内死亡。因此,室颤被喻为“死亡的钟声”。对于室颤病人而言,维持生命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。在“ABC”程序中,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需费时间,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。更改为“CAB”后,胸外按压可以立即实施,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心、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。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,一名施救者立即实施胸外按压,另一名施救者在其完成30次胸外按压的过程中,准备好气道,紧接着进行人工呼吸。
  3.取消“开放气道后,看、听和感觉呼吸”步骤
  2005版《心肺复苏指南》要求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后,采取耳贴近嘴鼻,眼看(胸廓起伏)、耳听(气流)、面感(气息)的方法评估呼吸状况。若既没有发现胸部起伏,也没有感觉到气息,或病人仅有叹气样呼吸时,即开始做人工呼吸。2010年新版指南则取消了开放气道后“看、听和感觉呼吸”这一环节,而建议在检查心脏是否骤停时,快速检查呼吸,只要病人无反应且不呼吸或无正常呼吸时,即刻实行心肺复苏(CAB顺序)。
  4.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
  2005版《心肺复苏指南》建议,胸外按压的速率大约为每分钟100次。新版指南指出,每分钟至少100次的胸外按压速率较为合理。众多研究表明:提高按压频率可提高生存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效的胸外按压不仅要求有足够的按压频率,还强调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。动物实验证明,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。因此,在心肺复苏过程中,应尽量避免按压速率不足或频繁中断。
  5.胸外按压幅度:将胸骨按下大于5厘米
  2005版《心肺复苏指南》建议,实施胸外按压时,应将成人胸骨按下4~5厘米。新版指南建议,应将成人胸骨按下大于5厘米,以便有效压迫心脏,产生血流,为心脏和大脑提供氧气和能量。
  从以上5点中,不难发现,新指南特别重视“胸外按压”环节,无论在施救顺序、按压频率,还是按压幅度方面,都做了强化。胸外按压简单易行,操作性强,易掌握,有助于提高院外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普及率,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。
  相关链接:
  心肺复苏:“救心”最有效
  一旦有人发生心跳骤停,旁人能否在第一时间对其实施正确、有效的抢救,直接关系到能否挽救其生命。心肺复苏是治疗心跳骤停的最有效手段,且开始得越早,病人存活的概率越高,好比是“与死神赛跑”。
  研究表明:在发生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开始有效的心肺复苏,病人得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,病人的生存率下降7%~10%。在很多西方国家,所有成人、青少年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术。

相关连接:心肺复苏 AED除颤创伤模拟人 心肺复苏训练人 气管插管训练模型